什么是TRIZ?TRIZ本质上是寻求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特别是在发明、创新领域,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它不是采取折中或者妥协的做法,而且它是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 而不再是随机的行为。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以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

TRIZ,直译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国内也形象的翻译为“萃智”或者“萃思”,取其“萃取智慧”或“萃取思考”之义。

那么为什么需要TRIZ呢?那就要从大脑的生理结构讲起。

大脑是一个单向通信网络

大脑是由神经元互相连接形成的单向通信网络,神经网络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经常用到的突触会处于“连上”状态,该突触后面的神经元就容易被激活,表现为个体掌握了某个知识(能回忆起来)或技能(能正确应对)。

因此,持之以恒的练习可以让你连上任何你想连的突触。当你所期望的那个突触“连上”的时候,你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思考的本质

什么是思考?思考的本质上是所有神经元的活动总和。

某一个时刻的想法其实就是这个时刻下所有神经元状态的快照。在某个时刻下,被激活的神经元里面有电脉冲,没有激活的神经元里则没有电脉冲。如果把大脑的思考,比作是电脑机的计算过程,那么有电脉冲的神经元标识为“1”,没有电脉冲的神经元标识为“0”,我们就能得到一个由1000亿个神经元的“0”、“1”状态组成的集合,这个集合就是这一刻大脑计算的结果,也就是此刻大脑的想法。

意识和潜意识

思考又可以分为意识和潜意识。通俗地说,

  • 意识是“我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 潜意识是“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大家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明明知道前面走来的是自己认识的人,但是却想不起他(她)的名字。尴尬地打过照面后,走出不远,对方的名字却突然闪现在脑海里。没想起来的时候,名字还在潜意识里;想起来的时候,名字就跑到意识里了。

因此,可以把意识和潜意识比作是运存和硬盘中的数据。运存中的数据可以实时获取,而硬盘中的数据,需要主动检索才能获取,而且还不一定能够检索成功。

意识所在的脑区是前额页皮质,而潜意识的部分则对应的是除前额叶皮质之外的其它脑区。大脑最外层的六层神经元叫大脑皮层,而前额叶皮质则是大脑皮层在额头的那部分。人类大脑皮层有160亿个神经元,远远超越其它物种。并列第二的红毛猩猩和大猩猩只有 90 亿个。

1个电脉冲的时长大约为10ms。在“断开”状态下,突触前神经元的一串电脉冲(100Hz)能够在突触后神经元激活1个电脉冲,并且在之后的最长10分钟内使该突触处于“连上”状态。处于“连上”状态的突触会让信号更容易经过这个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只要有1个电脉冲就能够激活突触后神经元的1个电脉冲,这就是“记住了”。在1个小时内的多个脉冲串能够使突触“连上”时间延长到24小时;而连续几天的脉冲串激励能使突触“连上”时间继续延长到1周乃至多周;再长时间间隔的重复激励则可以使“连上”时间延长到数月、数年,乃至终生不忘。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重复是加强记忆的有效方法。

思考的焦点

思考的焦点就类似于视觉焦点。视觉系统只有一个焦点,思考的场景也只有一个焦点。所谓 “一心不能二用”,就是指同一时刻我们只有一个思考的焦点,这个焦点也被称为 “注意力放在哪里”。

思考的焦点落在思考的场景里的哪个元素上,大脑就会把该元素相关的记忆从潜意识里调到前额叶皮质,我们就感觉想起了某些事情。

每个人都拥有1000亿个神经元,生而平等。人与人的不同只在于人生经历的不同所导致的那几百万亿突触的连接强度各不相同。

因此,需要训练,尽量让突触“连上”,此时就具备了所期望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TRIZ理论,来帮助我们提升创新的能力。

徐臻的创意心法

徐臻提出了三招创意心法,以帮助能力突破。

第一招“外求”:新的输入激发新的点子

思维惯性就在于经验决定了场景和思考焦点的固化。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场景或思考焦点,就有机会在前额叶皮质激活一个不一样的神经元,得到新的点子。而改变思考场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给神经网络提供不一样的输入。即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创造新的输入给神经系统。

简言之,就是多接触外部的新事物。

第二招“内求”:主动改变思考的焦点来激发点子

除了通过新的感官输入来激发点子,还可以利用前额叶皮质主动改变思考焦点来产生新点子。“人永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思维惯性是因为某些神经元的突触特别强大,总是抢占了思考的焦点,就有办法通过主动改变思考的焦点去关注其它被忽略的元素。这里分两个小步骤:一是找到思考的场景里被忽略的元素;二是针对该元素问自己“我能否用它解决我的问题?”

步骤一:找到思考的场景里被忽略的元素。该步骤实施起来也很简单,把通常能想到的点子记录下来,就知道哪些元素已经被用过了,其它的就是还没有产生点子的元素。TRIZ理论里面有多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来完成这个步骤。

步骤二:针对该元素问自己“我能否用它解决我的问题?”当发现这次思考的角度是以前没有考虑过时,一个新点子的机会之门就打开了。

第三招:实时记录你的每一个点子

无论是外求或内求,得到的点子请务必在第一时间记录下来。记录方式可以用写、录音或拍照,千万不要直接大声宣布出来。因为说出来的点子常常会因他人的挑战而早早地被你放弃。其实有更多的点子还没有机会面临外部的挑战,就更早地被自己消灭在脑海里了。

大脑是一个因果网络。当一个点子诞生时,就用这个因果网络来评判该点子。符合因果逻辑的点子基本上就是通常能想到的点子,不符合因果逻辑的点子才是创意点子。显然,创意点子会被识别为“错误”风险,激活杏仁核。当杏仁核被激活时,触发“战或逃”的反应,并且潜意识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通常情况下,要战胜一个点子简直太容易了,只要在大脑里藐杀它既可,于是,刚刚费尽心(脑)思得到的一个新点子就这样被自己给消灭了。;“逃”的反应也会让我们离这个点子远一点,转移注意力,想点别的什么。这时,如果我们不做点什么,这个新点子就很可能从我们的记忆里消失了。因为短期记忆大约只有20到30秒。所以,无论是“战”还是“逃”,我们都面临着迅速失去这个新点子的风险。除非你反复琢磨这个点子,让它形成长期记忆,也许有机会延长记忆时间。

因此,无论如何,在点子从你脑海里消失之前,务必做到:

  • 实时记录大脑里产生的每一个点子!
  • 先不论是否可行,越让你不舒服的点子越要写下来!

参考引用